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

青春力量赋能乡土生态:河北地质大学学子三下乡调研助力东霍山村环保建设

夏日的东霍山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发。2025年暑期,河北地质大学“生态赋能”实践小队带着对乡村生态保护的思考与热忱,奔赴这片乡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环保为纽带,通过校园启蒙、村委座谈、问卷调研、村民走访等多元形式,在青春与乡土的碰撞中,探寻生态守护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密码,为东霍山村的环保建设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东霍山村小学的操场上,30余名孩子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期待。实践小队的队员们化身“环保老师”,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小课堂”就此拉开帷幕。“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用过的塑料瓶属于什么垃圾吗?”队员们拿出精心准备的垃圾分类卡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区分方法,还设计了“垃圾分类接力赛”游戏——孩子们分组将模拟垃圾卡片投入对应“垃圾桶”,在欢笑中掌握分类知识。

“老师,我家院子里有好多废纸箱,以后我要把它们收集起来卖钱,还能保护环境!”三年级学生李雨桐举着自己绘制的“环保手抄报”兴奋地说。队员们还为孩子们发放了图文并茂的环保手册,手册里“一水多用小妙招”“随手关灯省电法”等内容,让环保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在村中学,队员们则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倾听青少年对家乡生态的观察与思考。50份问卷回收后,数据显示:60%的学生认为家乡“环境一般,有改进空间”,80%希望“多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我家后面的小河夏天会有异味,我一直想知道怎么能让它变干净。”初二学生张江涛在问卷留言中写道。这些真实的声音,不仅成为队员们调研的重要数据,更让大家意识到:青少年对家乡生态的关注,需要更多引导与平台。

“咱们村这几年搞乡村旅游,游客多了,但垃圾也跟着多了起来,怎么既留住游客,又守住环境,是我们一直琢磨的事。”在东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支书张建福与实践小队围坐交谈,打开了话匣子。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村委的生态规划:2025年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推动30%的农田转为有机种植、依托村旁水库开发“生态垂钓”项目……

座谈中,本土环境企业“绿源有机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困境成为焦点。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我们种的有机蔬菜不用化肥农药,品质好,但成本高、销路窄,好多村民觉得‘不划算’,不愿意跟着干。”针对这一问题,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出“有机种植+电商直播”“游客农田认养”等建议,希望通过“环保+产业”的融合模式,让村民看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实际收益。

“你们年轻人想法新,这些建议给我们打开了思路。”张建福表示,村委计划与实践小队建立长期联系,将队员们整理的“生态产业可行性报告”纳入村里的发展规划。这场座谈,不仅让队员们摸清了乡村生态建设的“家底”,更搭建起高校智慧与乡村实践的沟通桥梁。

村民张大爷全是村里的老种植户,一开始对队员们的“环保宣传”有些抵触:“种了一辈子地,不用化肥哪能有收成?”队员们没有急着反驳,而是算起了“经济账”:“大爷,您看啊,用秸秆还田当肥料,不仅不用买化肥,种出来的粮食还能卖高价,这不更划算?”还给老人看了其他村有机种植的成功案例。听完讲解,他全若有所思:“这么说,我明年也试试少用点化肥?”

走访中,队员们共完成100份村民问卷,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活动带来的变化:活动前,仅40%的村民“经常关注乡村环境”,活动后这一比例升至75%;60%的村民表示“会向家人宣传环保知识”,较活动前提升40个百分点;45%的村民能“坚持垃圾分类”,而活动前这一比例仅为10%。村民们的反馈也很实在:“孩子们说的‘垃圾分类顺口溜’好记,现在扔垃圾都下意识分分类”“知道了节约水电既能省钱又能环保,家里孩子总盯着关灯”。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奔赴,是河北地质大学学子用行动践行环保担当的缩影。正如实践小队指导老师所说:“三下乡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更在于让环保理念在乡村扎根,让青年力量真正融入乡村振兴。”未来,这份青春调研的成果将继续发挥作用,为东霍山村的生态建设添砖加瓦,也期待更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用知识与热情,书写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青春篇章。(张博皓 高贺雅)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本网提醒:本内容为机器自动抓取,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2. 2、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沟通、投诉的单位及个人,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电话:171 3361 5863 投诉邮箱:4352 2767@qq.com。
  3. 3、广告合作请联系qq:43 52 27 67。

要网购先领券,优惠券商城上线了!领完券再购物真省钱。领券商城网址:http://www.uf.cn/
更多生活省钱关注九块九包邮专场网址:http://www.uf.cn/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