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乐陵·"媒”好新篇章丨底气在"老” 出路在"新” 解码乐陵"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
海报新闻记者 翟岩 通讯员 苏安矗 吕光辉 宋健 德州报道
深秋的乐陵,金丝小枣的清甜还在空气中萦绕,另一缕醇厚香气又牵引着“奋进新乐陵‘媒’好新篇章”采风团的脚步——11月6日,走进山东金鹏德盛斋扒鸡有限公司的厂区,刚过大门,老汤卤煮的扒鸡香便扑面而来,这缕穿越34年的味道,正诉说着一家非遗老字号的传承与焕新。
车间里的“新老对话”:智能技改守好“老味道”
“过去炸鸡,油温全靠眼瞅手调,一刻不敢离;现在有了这智能控温装置,屏幕上曲线稳当当,炸出的鸡每只都金黄透亮。”在德盛斋的生产车间,从事扒鸡制作30年的老师傅王强,指着控温变频油炸装置,语气里满是感慨。
车间内,悬挂生鸡的链条匀速运转,与记忆中“隔钩挂鸡”的旧模式不同,如今每个钩子都挂满整鸡,经低温排酸后缓缓进入油锅。“同样日炸3万只鸡,过去要从早8点忙到晚6点,现在下午4点就能收工。”公司经理刘彦超接过话头,指尖划过控制面板上的温度数值,“日耗电量降低三分之一,产能却翻了一番。”
这台让老匠人安心的“新家伙”,正是德盛斋自主研发的成果,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技改,也是这家传统产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不远处的罐头生产线上,小小的“液位器”精准把控着每瓶带鱼罐头的注汁量,后端机械臂灵巧地完成贴标、装箱,单批次就能产出2.8万瓶。智能化设备与百年老汤工艺的碰撞,让“德盛斋扒鸡”这个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守住了“大火煮、小火焖,14道工序遵古法”的本味,又跑出了现代化生产的加速度。
老汤里的“三代匠心”:文化根脉滋养品牌魂
“一锅老汤,是德盛斋的根。”在产品展厅,公司负责人王新成指着展柜里的老汤样本,讲述起品牌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他的父亲王文升从走村串巷收鸡起步,拜师学会煮扒鸡,因味美量足,1990年给扒鸡定下“德盛斋”的名号,也立下“正德行天下”的规矩。
2003年,刚接手企业的王新成遭遇过一次“考验”:菏泽客户订的3万多元扒鸡因包装问题胀袋变质,他当即决定“全部销毁,重新研发真空包装”。“那时父亲说,做大企业哪有一帆风顺,但质量不能打折扣。”正是这份坚守,让德盛斋在2013年就拿下ISO9001和ISO22000双体系认证,还签约了聊城十多家养鸡场,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控鸡源,从源头守住“健康味”。
展厅的商品展架上,麻油鸡、椒麻鸡、香酥带鱼等产品琳琅满目,与传统五香扒鸡相映成趣。“年轻人不爱吃太咸的,我们就反复调试,研发出十几种新口味。”王新成笑着说,“不管出多少新品,‘做健康、做味道’的初心没变,就像老汤里的八珍八味,少一味都不行。”
市场中的“破圈之路”:双轮驱动打开新空间
“您看这个无骨鸡爪,线上一度卖断货;还有这麻辣小龙虾,是我们从潜江调的原料。”在电商运营区,工作人员展示着天猫后台数据——德盛斋扒鸡的线上销售额已稳居行业首位,线下营销网点更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超过1万家。
这份“破圈”底气,来自德盛斋对“产业+文化”双轮驱动的深耕。2018年,公司在乐陵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起新厂,2022年又扩建3万平方米厂区,新增无骨鸡爪、麻辣海鲜等车间;疫情期间,运费涨到平时5倍,他们仍坚持食品不涨价,及时把扒鸡、酱香肘送到上海社区;如今,团队还在筹备开拓东南亚和非洲市场,让非遗美食飘向海外。
“除了深耕线下销售渠道,线上,我们早早布局天猫旗舰店,并积极拥抱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线上销售额已位列扒鸡行业前列。”刘彦超透露,除了探索海外市场,德盛斋还在做“B端转C端”的尝试——在抖音、小红书上用短视频讲老汤故事,吸引年轻消费者;包装里配一次性手套和筷子,方便外出携带。“老字号不是守旧,是用新方式把好味道、好文化传下去。”
走出德盛斋厂区时,阳光正洒在“德州老字号”的牌匾上。这缕从1990年飘来的扒鸡香,历经三代人匠心守护,又因智能技改、产品创新焕发新生,德盛斋的发展史,正是乐陵众多本土食品产业从小到大、从散到聚的缩影。
乐陵坚实的食品产业基础,为德盛斋这样的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德盛斋等企业的蓬勃发展,又为乐陵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能级注入了强劲活力。在这里,我们聆听到的,是一个老字号品牌凭借“老”的底气与“新”的出路,在新时代书写出的精彩叙事,它让我们相信,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这锅承载着匠心与智慧的老汤,必将香飘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