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践初心 精神永传承 —— 唐山学院 “汤圆”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2025年宣讲活动纪实
当前,党中央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航天强国建设深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双碳” 目标的实施更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此背景下,“两弹一星” 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被赋予鲜明的时代使命 —— 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这一精神,以其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内核,为科技突破、产业转型与精神传承提供不竭动力。从核工业强国建设到商业航天创新,从 “人造太阳” 等尖端科技攻关到全社会协同减排实践,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成为践行国家战略的精神引擎。
唐山学院 “汤圆” 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深谙这份精神财富的当代价值,始终以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 为核心,足迹遍布河北承德、保定、唐山及江苏等地,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与文博场馆,围绕 “两弹一星” 精神、“双碳” 战略与唐山精神三大主题,针对不同受众创新宣讲形式,让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学的实践,用青春力量搭建起精神传承与绿色发展的桥梁。
一、深耕乡土社区:让红色精神浸润民心
宣讲团始终将基层作为精神传播的主阵地,走进乡村与社区,用接地气的语言和鲜活的故事,让 “两弹一星” 精神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在滦南县司各庄镇高庄子村,宣讲团成员以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为主题开讲,老中青三代近百人围坐聆听。成员通过历史影像,还原了科研工作者在西北戈壁的艰苦岁月 —— 没有先进计算设备,便用算盘、手摇计算器完成庞大运算;喝雪水、住帐篷,却始终坚守科研初心,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让在场村民深切体会到 “自力更生、无私奉献” 的重量。
同样在乡村宣讲的还有郭家湾村委会专场,成员以清晰的脉络梳理 “两弹一星” 发展历程,特别强调当年全国民众支援科研的 “大力协同” 场景 —— 这正是 “两弹一星” 研制中 “三家拧成一股绳” 的协作精神延续,更与当下乡村振兴需要的团结奋斗理念高度契合,鼓励村民以精神力量建设家乡。
走进保定徐水仁德家园社区,宣讲现场座无虚席。成员以 “两弹一星” 关键成就为线索,从原子弹打破核垄断到人造卫星遨游太空,再对比 “嫦娥” 探月、“天问” 探火等当代航天成就,让居民看到精神在国家战略推进中的传承延续。不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深有体会,大家纷纷表示,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晚辈,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二、聚焦青少年:播撒科学爱国与奋斗种子
在金域蓝湾开展的 “童心筑魂・精神薪传” 项目中,宣讲团以唐山精神为核心,打造多维活动:邀请本地抗震亲历者分享救灾与城市重建故事,搭配老照片展示与趣味问答,让小朋友们主动提问、积极思考;手工环节里,成员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制作抗震纪念碑黏土模型、曹妃甸建设主题拼贴画,20 余件创意作品见证着孩子们对奋斗精神的理解;此外,团队还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赠送印有 “抗震精神永传承”“艰苦奋斗创辉煌” 的文创书签,让精神浸润日常学习。
未来星幼儿园的宣讲则以 “童心沐光・薪火相传” 为主题,成员用 “铀的三生三世” 开启科学启蒙。为避开复杂概念,成员以 “小朋友从学走路到会跑步” 类比核事业发展,搭配 “蘑菇云” 照片、核电站简笔画,生动讲述铀从天然矿石到核原料的历程 —— 这恰是对 “两弹一星” 中核工业技术探索的通俗解读,更呼应了当前核科技安全应用的国家导向。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好奇 “核电站会不会有危险”,成员用 “科学家会给核电站装‘安全防护罩’” 的通俗解释,引导他们理解 “安全与创新” 的重要性,在幼小心中埋下科学探索与民族自豪的种子。
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宣讲团带来的 “精神课” 更是让青春与奋斗共振。成员讲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的故事 ——23 位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中 21 位归国的赤子情怀,当提及科研人员用算盘完成复杂运算时,新生们纷纷发出惊叹,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成员还结合军训场景,阐释 “两弹一星” 精神与军事训练的共通之处 —— 无论是科研人员为国防拼搏,还是新生在军训中磨砺意志,都是为个人成长与国家强大积蓄力量。一位新生激动地说:“这种精神激励我军训不怕吃苦,未来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三、链接政企与监管:以精神赋能实干与绿色发展
在承德市丰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宣讲团以 “‘核’力碳达峰・助力碳中和” 为主题开讲。成员化身 “低碳科普先锋”,通过核电技术研发历程、新能源企业转型实例,搭配碳排放数据图表、节能设备模型,引领在场人员回溯从高耗能到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这一宣讲既呼应了 “两弹一星” 推动能源利用领域变革的历史意义,更契合当前 “双碳” 战略实施的政策要求。针对市场监管工作特性,团队还创新设计 “低碳执法情景问答” 环节,围绕餐饮、零售等行业案例,阐释日常监管中引导商户践行绿色经营的路径,并赠送印有 “核聚青春力,共赴碳中和” 的环保袋与政策解读折页,推动低碳理念融入监管实践。
走进江苏中电创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宣讲团重点解读 “两弹一星” 精神中的 “勇于登攀”。成员以科研团队在技术封锁下用算盘演算数据、反复突破关键技术的案例 —— 正如当下我国在环保科技领域攻克 “卡脖子” 难题的韧劲,类比企业创新攻坚历程,引发员工强烈共鸣。成员还梳理 “两弹一星” 到当代航天的传承脉络,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鼓励员工以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榜样,在岗位上攻坚克难。互动中,员工们围绕 “精神如何助力技术突破” 展开讨论,纷纷表示要将收获转化为工作动力。
时代家居的宣讲则以 “传‘两弹’火种,筑奋斗之基” 为主题,成员结合历史图片与感人故事,串联起 “两弹一星” 从艰难起步到辉煌成就的历程 —— 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戈壁攻关,无数建设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与经历,让 “两弹一星” 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学、可践行的 “精神坐标”。员工们深受鼓舞,表示将把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融入日常工作,用实干诠释责任,活动也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
四、创新场馆宣讲:让精神传承可触可感
在保定市雄县德韵博物馆,宣讲团以 “核史鉴今・精神传承” 为主题,依托馆内近现代实物馆藏展开宣讲。成员以博物馆陈列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工具、文献手稿为参照,搭配 “两弹一星” 时期历史图片和文献复制品,通过对比展示,生动勾勒出那个艰苦卓绝却热血澎湃的年代。在 “艰苦奋斗” 主题展区,成员以老式帐篷模型、手摇计算器、油印资料为切入点,深情讲述科学家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奉献与坚守 —— 这正是对 “两弹一星” 元勋 “以身许国” 情怀的具象呈现,与当前强化精神育人功能的导向一脉相承。活动尾声,团队还组织观众参与 “两弹一星” 精神人物拓片制作,让参与者在墨香纸润间,以传统技艺感受精神内涵,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深度交融。
邯郸博物馆的宣讲则以 “青核扬星志,成语映初心” 为创意,成员将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等成语典故与 “两弹一星” 精神结合,通过成语阐释中华民族 “不畏艰难、勇于担当” 的精神内核,再关联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核心要义。配合历史影像、科学家事迹与互动问答,让市民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对话中,共鸣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的感人故事,成功搭建起市民与 “两弹一星” 精神的沟通桥梁。
在校园北东阶,宣讲团面向文法学院全体同学举办 “传承两弹薪火,践行青春担当” 主题汇演,以沉浸式朗诵为核心形式。《戈壁回响》循着邓稼先的人生轨迹,还原罗布泊荒漠的艰苦岁月;《归国赤子》再现钱学森的赤子之心,歌颂 “以学识报家国” 的理想;《星脉永续》链接当代科技传承,呼应航天强国建设中的青年使命;压轴的《大漠之光》则以恢弘气势,歌颂科研工作者的崇高品格。每段朗诵均搭配历史图片与背景音,让同学们在视听双重触动中感悟精神内核。互动环节,成员与同学们围坐交流,解答 “文科生如何践行‘两弹一星’精神” 等疑问,让红色精神在朗朗声与真诚对话中浸润人心。
从航天强国建设的攻坚现场到 “双碳” 目标的实践一线,新时代的发展早已证明:“两弹一星” 精神从未褪色,而是在国家战略推进中不断焕发新生。唐山学院 “汤圆” 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从乡村到社区,从校园到企业,从博物馆到监管部门,始终以创新形式、精准内容,让这份精神与时代政策、地方实践深度融合。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宣讲内容,拓展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以青春之姿为精神传承与国家发展注入不竭动能,让红色火种代代相传,让绿色理念照亮未来。(“汤圆”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