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三下乡”学子赴云南:传承中华文化 绽放云岭异彩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岭薪火传习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11名成员在队长赵雨凡的带领下,以“传承中华文化,绽放云岭华彩”为宗旨,聚焦云南这片蕴含多元民族文化瑰宝的沃土,于7月29日至8月4日深入云南省弥勒彝族可邑镇、临沧佤族翁丁村、大理白族自治州等民族聚居区,通过实地考察、非遗记录和口述访谈,深入村寨古寨、非遗工坊与文化展馆,在古韵与新声的交织中,探寻文化传承的脉络,感受民族多元共生的力量。
一、探秘彝族文化,点燃传承薪火
首站团队走进云南省弥勒市风光如画的可邑小镇,展开为期两天的彝族阿细文化深度调研。队员们通过探访可邑博物馆、深访密林古寨、与村民同跳篝火打歌、采访可邑小镇歌舞团主持人阿细族人武晓鸣,了解到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共建的可邑模式。
此次弥勒之行,成员们在密枝林的石壁画前读懂敬畏,在绣娘的指尖看见坚守,在火光映照的笑脸里感受新生。传统不是被玻璃罩封存的记忆,而是在每一根针脚、每一次踏月、每一次火焰升腾中被重新点燃的生命。
二、踏寻民族印记,赓续团结文脉
第二站团队走进省会昆明这片集合多样民族风情的土地,用两天时间穿梭于团结乡彝族乐居村、滇池畔白族百草村和云南民族村。他们用脚步丈量青瓦土墙的古村落肌理,与长者围坐火塘,了解民族习俗;参观“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旧居,聆听“百宝丹”为抗战捐赠3万瓶的故事;走进民族村,逐一走访26个民族村寨。
他们在古韵与新声的交织中,探寻文化传承的脉络,感受多元共生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七个字从课本走向生活,从口号化为日常。
三、党恩润泽佤族乡,文化传承绽华光
第三站团队来到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踏着青石板路深入村寨,走进茅草顶、竹木骨干栏式民居,记录防潮通风构造,采访房主了解“就地取材、顺应山势”的生态理念;拍摄佤族织锦等 6 类传统器物,访谈手艺人,品尝鸡肉烂饭、佤味粑粑。同时,在瓦王府接受老人红绳祈福,现场观摩拉木鼓祭祀,参与打歌圈,采集歌词中“感党恩、庆新生”的时代内容。最后走访灾后重建指挥部,了解到一段浴火重生的故事......
四、探寻白族文化,感悟匠心传承
最后一站团队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以其精湛工艺、独特设计闻名遐迩。队员们参观了鹤庆银器博物馆,走进匠人工作室,在师傅指导下体验基础锻打,现场观摩老师傅“上万次锻打”的完整流程。
与此同时,团队来到大理古城,零距离记录白剧、古建筑、三道茶、扎染四项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细节,通过对话传承人、经营者与青年从业者,感悟传承魅力;在白族庭院体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仪式;于“蓝续”工坊学习非遗扎染,记录传统纹样“蝴蝶穿花”、“苍山雪”与现代几何纹理融合案例。
此次大理之行,让同学们明白“非遗”不是橱窗里的标签,而是无数双手、无数次日升月落的日常。老师傅说:“银要听火,人要听心。”文化的延续不止于守旧,更在于与时代的对话。带着这份滚烫的记忆,队员们愿意做一枚小小的银片,也愿做那被扎染浸透的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被理想锻打,被时代錾刻,把苍山的蓝、洱海的清、白族的热情讲给更多人听。
五、传承中华文化 绽放云岭异彩
从火把高擎的弥勒彝族可邑小镇到多族共生的省会昆明,从浴火重生的临沧佤族翁丁古寨到白剧低回、扎染翻蓝、银火闪耀的古城大理,云岭薪火传习社的11位东秦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把曾经只存在于课本或影像记忆里的云南,折叠进相机、话筒和一颗颗炽热的心里——彝乡的跳月、佤山的鼓点、白族的三道茶、鹤庆的万锤银声,被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外传播,化作可触可感的纪录视频亦或是身临其境的字里行间,让“彩云之南”不再是地图上的陌生坐标,而成为人们心中永恒跳动、可以亲手传递的文化薪火。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愿以青春之力,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做优秀民族文化的倾听者、传播者与创造者,让云南这片丰饶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在时光流转中愈发璀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担当。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云岭薪火传习社 供稿
文:赵雨凡、曾子墨、李炜桐、施彦祺
图:杨凯翔、张美婷、武蓥、张舒雅、王俊喆 、胡雍标、左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