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实新”之风淬炼新时代治理能力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纠治“文山会海”、质效不高等问题,弘扬“短实新”文风,扎实做好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文风亦世风,笔端见乾坤。在信息爆炸、思潮激荡的今天,文风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而是衡量治理能力、检验政治品格、关乎事业兴衰的“晴雨表”。广大党员干部须深刻认识到,践行“短实新”,不仅是改进文风的要求,更是提升执政效能、赢得民心向背的战略抉择,是淬炼新时代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短”字为尺,丈量治理的精度与效率。“短”,是形式上的精简,更是思想上的凝练。它并非内容的删减,而是对冗余信息的剔除,对核心思想的聚焦。在治理实践中,“短”是对时间的尊重,是对效率的追求,更是对复杂问题精准把握能力的考验。长篇累牍、穿靴戴帽,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稀释了政策焦点,模糊了工作重心,让基层在文山会海中空转。以“短”为尺,就是要倒逼思考的深度,下笔前先问“为了什么、解决什么”,确保每一句话都承载有效信息,每一个字都服务于决策落地。这是一种“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清醒,更是一种“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自信,唯有如此,才能让政令如利剑出鞘,直抵问题要害,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穿透力。
“实”字为基,筑牢公信的基石与血脉。“实”,是文风的根基,更是公信力的生命线。文章的分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内容的坚实;政策的威力,不在于声势的浩大,而在于举措的务实。虚言浮词、空话套话,或许能热闹一时,但终究如“镜花水月”,经不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以“实”为基,就是要倡导一种“扑下身子”的写作姿态,让文字扎根于实践的沃土,让思想汲取于民间的智慧。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剖麻雀,将调查研究作为写作的“第一车间”,用翔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严谨的逻辑说话。这种“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文字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在沟通桥梁上的直接彰显。唯有言之有物、掷地有声,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公信力长城。
“新”字为翼,激活思想的动能与势能。“新”,是文风的活力,更是思想的翅膀。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循守旧、刻板僵化的文风,无法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更难以引领和动员人民群众。以“新”为翼,并非追求猎奇,而是鼓励思想的解放与表达的创新。它要求我们用新时代的语境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用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回应社会关切。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范式,让党的声音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权威”又“亲切”。这种“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力,是与时俱进的适应力,更是面向未来的引领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思想武器永葆锋芒,在时代的潮流中激荡起澎湃的动能。
文风之变,乃世风之先;文风之新,乃时代之魂。将“短、实、新”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更是一次治理能力的全面升级。当清新务实的文风成为全党上下的自觉追求,我们必将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合格答卷。
作者:周楠 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