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

科学精神不能随风离去 真正的科学研究也是从“质疑”出发的

人们买空了一座城的鲜花去纪念他,上千万的人涌入了线上的追悼会。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逝世。那么多的普通人自发地悼念他,足可说明他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当我们稍稍平复心情,还应该扪心自问:科学家走了,他留下了哪些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的东西?我们以为,那就是他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这样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科学研究中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袁隆平是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可以说,他真正的科学研究也是从“质疑”出发的。

上世纪60年代,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在中国盛行,袁隆平一度深以为然。但在三年的试验后,袁隆平对这种主流的权威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应该走美国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路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袁隆平“不敢公开看摩派的书,只能偷偷地看,用报纸把书遮住”。

袁隆平的另一次质疑指向了经典。彼时,作物遗传育种学界普遍认同的是 “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观点,如按照这个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植物,也就没有研发杂交技术的必要。袁隆平认为经典读本中上述 “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观点理论依据有问题,此后他在稻田中用事实证明了水稻也有杂交优势。

如果没有对所谓权威和经典的质疑,没有坚守如一的科学精神,恐怕也就没有“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事实上袁隆平说,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多看书,但不迷信书。

科学精神主张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提出问题。不过很显然,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更看重对权威和经典的解读,考察的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熟悉掌握。很多时候我们不鼓励提出问题,特别是那些异想天开甚至离经叛道的想法。当袁隆平说“不要害怕标新立异,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对后辈科学工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

科学精神是长期主义的体现。正如袁隆平所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够了。”我们纪念袁隆平,就是希望科学工作者们能够像他一样,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个领域,攻克一个“堡垒”。这当然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毋庸讳言,在科研领域,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在有些领域还很严重。不仅是科研领域,我们很多人面对芯片等“卡脖子”问题,不是也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么——我们曾如此轻易地相信了事后被证明是谎言的“奇迹”。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视为今天的头等大事。实现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首先要补的是基础科研的短板。达成使命需要袁隆平的科学精神——这样的科学精神承继自他的前辈,成就了袁隆平和他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也激励着他们的后辈。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探索经验和教训的凝结,贯穿于整个人类科学和进步史。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本科开学典礼上曾这样说:“科学造福社会,而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我们要大声地说:科学家走了,科学精神不能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本网提醒:本内容为机器自动抓取,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2. 2、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沟通、投诉的单位及个人,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电话:171 3361 5863 投诉邮箱:4352 2767@qq.com。
  3. 3、广告合作请联系qq:43 52 27 67。

要网购先领券,优惠券商城上线了!领完券再购物真省钱。领券商城网址:http://www.uf.cn/
更多生活省钱关注九块九包邮专场网址:http://www.uf.cn/9/

相关阅读